清代学术论集
从理论本体建构的视角来看,理性与非理性及其两者关系是文艺理论的基本问题之一。翁方纲认为,“义理”以通经学古为本,要求正本清源宗经征圣。王夫之认为,艺术理性的美学特征在于意象性、浑涵性。在王夫之看来,艺术理性不等同于“经生之理...
在进入理论的分疏前指出这种思想得以孕育发生的特定情境很有必要。因此,杨氏提倡“以学术规范拒斥本质主义”,并断定这就是90年代学术风气的特征所在。罗素认为人类所拥有的知识,无论关于自然、关于社会或者关于上帝与精神,都是相对的片...
宽闳融通的学术态度,影响于文学,便不必以祖宗陈法及“古法高格”为依归。认为诗可悟而不可传,“与宗门同风”。可见,重实尚用是焦竑文学思想的基本价值取向。有《澹园集》等多种著作传世。其著述“亡不视为冠冕舟航。”乃至“宇内业已奉为拱璧。”对此,他...
但用外来理论研究古典文学,必然面临一个中外、古今相互适应的问题,这是长期困挠人们的一个问题。最直接的后果是以文学的外部研究取代内部研究,忽视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情感艺术特性。《论集》中《论盂浩然的诗歌美...
清初承晚明而来,程朱易学对清初易学界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清初易学在逻辑上则可以视为从宋易至程朱易学,再到批评或考辨宋易图书先天太极说之伪的过程。清初学术承明而来,作为学术重要组成部分的...
从那以后,我和我的同仁一起,积极推动学术史的研究。略作清点,上半年,我在国内外大学所做的讲演、学术会议上的报告、接受专访或发表论文,竟大都属于学术史或教育史的话题。其次,谈论学术史研究...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各种科研与学术活动的蓬勃开展,许多部门与单位愈来愈多地使用这一载体。这种现象极为普遍,也是极不符合国际学术规范的。文献参阅索引,是构成学术论文必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检测论文质量优劣乃至真伪的重...
现有的《集成》仍存在很多校点、断句方面的讹误。《汇编》则尽可能收录,使研究者可以享受到曲论界最新的学术成果。因此,称《汇编》为“常用戏曲理论著述大全”并非过誉。除了“量”的突破,《汇编》在质的方面也显示出“后出转精”的优势和特点。
所谓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形态,是指中国古代学术文化的存在方式,即中国古代学术文化不同于西方亦不同于现代的学术风貌、学术品格、学术特质的总和。经学以其...
政治决策是中国古代决策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紧密相联的。据研究资料表明,我国古代政治决策思想尤与各种预测学术密切相关,诸如原始占卜术、《周易》学说、术数学,等等。而从大量的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来看,上古社...
倡导“经道合一”是清初儒学的基本特征。明末以来,“内圣”与“外王”的疏离,使儒学失去了对政治的指导作用,加之内忧外患,最终导致国破家亡。“经道合一”论意义在于:第一,考证与义理的统一。“经道合一”思想不仅为学术界所认同,而且借助儒臣...
会议共录取论文2253篇,其中武术方面只有118篇,仅占52‰若再细分一下,专题交流264篇,武术17篇,为6.4%,书面交流1770篇,武术92篇,为5.1%,墙报交流232篇,武术9篇,为38‰从这一组数字可以看出,作为民族体育的代表,被称作中华文化的瑰宝,加...
在现代文学学科建立之后,国内的满族文人文学与民间文学研究也基本上由不同的研究队伍在相对独立的研究范围内分别进行整理、分析、评价、研究。与丰富的口头流传相比而言,文字记录本是非常少见的。无论其中有着什么样的满族的历史生活内容、风俗习惯...
黄宗羲著《明儒学案》,也认为学术史研究就是要全面反映各种学术体现“道”的曲折过程。他也反对把思想学术史研究简单等同于史料汇编。思想学术史的价值在于充分显示学术的个性。王学传人,按其所在...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面临着重大转型。与此相适应,中国学术文化也发生重大转轨,即从传统学术形态向近代意义上的学术形态转型。这种学术转型,既是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重要标志。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