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正始间,何晏作《道德论》、《论语集解》,王弼作《周易注》、《老子注》,提倡“贵无”,认为“有”(物质)生于“无”(精神)。在政治上提出以“无”为本,以“有”致用。以“无”为“自然”,以“有”为“名教”(伦理纲常),认为名教出于自然主张君主无为而治。陶渊#$...
审美功能在使个体精神的安宁和超脱方面对陶渊明极为重要。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文学对陶渊明的人生而言,意义弥重。但陶渊明并没有那么超然,子女的教育问题困扰着他。因此文学化、文字化的生活才是陶渊...
摘要:关于陶渊明的人格分析,向来有不少意见。
自然与自由相关,陶渊明及魏晋人士对自然的渴望,实际上象征了他们对形体自由和精神自由的双重渴望。就这样,陶渊明在仕与隐之间几度往返、徘徊并痛苦着。一般的隐士是使生活道德化,而陶渊明是使生活艺术化。陶...
考诸渊明诗文,可见其对家族历史的自豪感。权利与义务是相互的,享受权利的同时要为此付出代价。实际上其辞官深层原因是其质性与官场不和。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序中明确指出“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渊明此间思想转换...
从这三个方面阐述陶渊明偶像的形成原因。这些原因使得陶渊明形象日益变成概念化的偶像,因此需要对这些原因进行分析以便更为全面地理解陶渊明及其作品。这并不意味着其对世人的影响式微。在此风气下,对陶渊...
魏晋的士人们已经从自然的关照中反观自身,从自然事物中感觉到一种生命的意识,这种生命意识也深深的影响了陶渊明的诗歌创作。其中前两个方面具有紧密的联系,做为个体存在的生命只有在大自然中才能实现自己自然而然的率真个性,才能摆脱世俗、功利、名位对自己的束缚。陶...
郑簠陶渊明诗轴陶渊明诗轴,隶书,纸本。录陶渊明《时运》诗第三首,诗云:“延目中流,悠想清沂。童冠齐业,闲咏以归。我爱其挣,寤寐交挥。但恨殊世,邈不可追。”郑簠作品欣赏:
他特別服膺陶渊明,认为“陶渊明则大要出于《论语》”。他赞赏陶氏诗文的高明,但更加推崇他的人格魅力,认为陶渊明是因崇高的人格,才有他诗文的通脱率性和强烈的感染力。通常认为陶氏受玄学思想较...
陶渊明辞官后,“复得返自然”,“开荒南野际”,“种豆南山下”,过着艰辛的田园劳作生活。其次,陶渊明的心愿还有“有为”的一面,他要“归园田居”,“开荒南野际”,“种豆南山下”,“采菊东篱下”,还自己“爱丘山”之“性本”,崇尚自然,追求...
“质性自然”是陶渊明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基础,躬耕田园是陶渊明与自然和谐的主要体现。陶公的自我和谐及与他人的和谐已达很高境界,而与自然的和谐将其思想修养似乎已达到了一个化境。陶公诗文多层面、多角度地展现了山水景象、飞鸟禽...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是东晋时期的大文豪,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从小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陶渊明日后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但当看出桓玄窥伺东晋政权的野心后,他又辞职回家...
郑簠陶渊明诗一首陶渊明诗一首,纸本,录陶渊明《移居》诗一首。释文: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东晋的陶渊明,他的诗中有酒,他的酒中有诗。他的诗篇,与分的饮酒生活,同样有名气,为后世歌之颂之。他虽然官运不亨通,只作过几天彭泽令,便赋“归去来兮”,但当官和饮酒的关系却那么密切:其时衙门有公田,可供酿酒。他下令悉种粳以为酒料,连吃饭的大事都忘记了。还是他...
《读山海经》是陶渊明隐居时所写13首组诗的第一首。诗人在如此清幽绝俗的草庐之中,一边泛读“周王传”,一边流览《山海经图》。“周王传”即《穆天子传》,记叙周穆王驾八骏游四海的神话故事;《山海经图》是依据《山海经》中的传说绘制的图。从这里的“泛览”、“流观”的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