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
在治国方略上,董仲舒力主“德治”。董仲舒认为,“德治”是天下唯一的“大治之道”。他认为,如果老百姓没有好恶,那么国家的管理行为就会失去针对性。对于赏罚问题,董仲舒提出两点要求。董仲舒认...
汉武帝即位不久,让各地荐举贤良之士,董仲舒得到荐举。董仲舒认为,为了保证政治法纪的大一统,必须首先统一思想。可见,董仲舒认为人性中兼有善恶的因素,教育的作用就是发展人性,使人成为善人。同时,董仲$#...
董仲舒为封建教育的确立和巩固制造了理论,为汉代文教政策的制定和教育改革提供了方案,在儒学和教育发展中均起了重要作用,是我国封建教育确立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
由此表明,“元”是董仲舒的一种价值理念,表示其“纯正”、“重始”的人文价值内涵。人文性是由董仲舒思想中的儒学内容所决定的,这一意义的“天”主要用于伦理政治方面。天之所为,有所至而止。止之内,谓之天性;止之外,谓之人事。米与善,人之继...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广川(河北省景县西南部,景县、故城、枣强三县交界处)人,西汉哲学家。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百科]
本文从艺术领域视角探讨了董仲舒德治理念的深刻影响。该理念以儒家道德为核心,通过教化引导向善,对封建社会政治、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其“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等观念,不仅维护了社会秩序,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在现代社会,董仲舒的德治理...
灾变儒生不合闻,谩将刀笔指乾坤。偶然留得阴阳术,闭却南门又北门。[诗词]
本文讲述了西汉时期儒学大师董仲舒与汉武帝之间,儒家思想与帝国政治的精彩碰撞。董仲舒通过整合儒家学说与政治现实,提出了“君权神授”等理念,深得汉武帝赞赏,并推动儒家成为官方正统思想。这场碰撞不仅助力汉武帝的统治与扩张,更深远地影响了中...
董仲舒是汉代儒学的杰出代表,他成功将儒家思想与皇权教育相结合,推动了儒学在汉代的广泛传播与深入发展。通过倡导儒学教育、解读儒家经典,他影响了汉代统治者的文化素养与治国理念,为后世儒家学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广川(今河北省景县广川大董故庄村)人,西汉学者。著有《春秋繁露》《春秋决事比》(又称《春秋决狱》)《士不遇赋》等。汉景帝时为博士,讲授《公羊春秋》。元光元年(前134),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之策,经历汉初黄老之治,汉武帝不得不...
秋波相送董仲颖(打一字)[猜谜语]
秋波相送董仲颖(打一字)[猜谜语]
建元元年十月,为更好的治理国家,求贤若喝的汉武帝诏令各地推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人.董仲舒便是其中之一.刘彻初次召见董仲舒时就对他说,自从受命登上帝位以来,自己日日夜夜睡不好觉。“欲闻大道之要,至论之极”。刘彻对董仲舒...
儒家伦理政治思想的历史进程在先秦可以说告一段落。但是,对伦理王国的构造来讲,两人执伦理或政治之一端,尚无法予伦理政治以充分的理论完整性和实际有用性。孟子以心性容纳政治,荀子以政治摄伦理,但降低了心性关注。故,伦理政治的理论建构任务尚未完成。但这一举措,对早期儒家的伦理政治建构,却...
董仲舒从孔孟认为社会有五伦择其要者定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再将儒家宣扬合为“五常”,这是“三纲五常”的来历。“三纲五常”历来被视为皇权专制主义的根基。国是家的扩大,忠亦是孝的延伸。这个“五常”,其实是高于皇权的。否则,其统治的合法性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