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明当此时,弃爵务躬耕。葛巾漉家酎,杯乾壶再倾。恢然聊寄傲,无心事将迎。眼底不足语,笔下漫摅情。襟怀有佳趣,落纸字字清。有如碎寒冰,贮之琉璃罃。又如湛秋水,含兹霜月明。秀气如可掬,妙理不可名。辞中有馀意,此致尤更精。班豪诚可厌,曹侈无足评。斯文孰比拟,诵之...[诗词]
呜呼陶渊明,奕叶为晋臣。自以公相后,每怀宗国屯。题诗庚子岁,自谓羲皇人。手持山海经,头戴漉酒巾。兴逐孤云外,心随还鸟泯。[诗词]
魏正始间,何晏作《道德论》、《论语集解》,王弼作《周易注》、《老子注》,提倡“贵无”,认为“有”(物质)生于“无”(精神)。在政治上提出以“无”为本,以“有”致用。以“无”为“自然”,以“有”为“名教”(伦理纲常),认为名教出于自然主张君主无为而治。陶渊#$...
渊明宰彭泽,月请米五斗。折腰乡里儿,浮名真可丑。凤凰不啄粟,岂肯同鸡口。悠然见南山,竟掷怀中绶。篱边几丛菊,门外五枝柳。不负头上巾,且尽杯中酒。[诗词]
审美功能在使个体精神的安宁和超脱方面对陶渊明极为重要。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文学对陶渊明的人生而言,意义弥重。但陶渊明并没有那么超然,子女的教育问题困扰着他。因此文学化、文字化的生活才是陶渊...
摘要:关于陶渊明的人格分析,向来有不少意见。
陶潜经世人,志不关沮溺。观其咏春蚕,自视侪禹稷。东皋日荷锄,忧勤同运甓。春风沂水情,孔颜宜命席。[诗词]
自然与自由相关,陶渊明及魏晋人士对自然的渴望,实际上象征了他们对形体自由和精神自由的双重渴望。就这样,陶渊明在仕与隐之间几度往返、徘徊并痛苦着。一般的隐士是使生活道德化,而陶渊明是使生活艺术化。陶...
考诸渊明诗文,可见其对家族历史的自豪感。权利与义务是相互的,享受权利的同时要为此付出代价。实际上其辞官深层原因是其质性与官场不和。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序中明确指出“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渊明此间思想转换...
从这三个方面阐述陶渊明偶像的形成原因。这些原因使得陶渊明形象日益变成概念化的偶像,因此需要对这些原因进行分析以便更为全面地理解陶渊明及其作品。这并不意味着其对世人的影响式微。在此风气下,对陶渊...
魏晋的士人们已经从自然的关照中反观自身,从自然事物中感觉到一种生命的意识,这种生命意识也深深的影响了陶渊明的诗歌创作。其中前两个方面具有紧密的联系,做为个体存在的生命只有在大自然中才能实现自己自然而然的率真个性,才能摆脱世俗、功利、名位对自己的束缚。陶...
郑簠陶渊明诗轴陶渊明诗轴,隶书,纸本。录陶渊明《时运》诗第三首,诗云:“延目中流,悠想清沂。童冠齐业,闲咏以归。我爱其挣,寤寐交挥。但恨殊世,邈不可追。”郑簠作品欣赏:
他特別服膺陶渊明,认为“陶渊明则大要出于《论语》”。他赞赏陶氏诗文的高明,但更加推崇他的人格魅力,认为陶渊明是因崇高的人格,才有他诗文的通脱率性和强烈的感染力。通常认为陶氏受玄学思想较...
陶渊明辞官后,“复得返自然”,“开荒南野际”,“种豆南山下”,过着艰辛的田园劳作生活。其次,陶渊明的心愿还有“有为”的一面,他要“归园田居”,“开荒南野际”,“种豆南山下”,“采菊东篱下”,还自己“爱丘山”之“性本”,崇尚自然,追求...
陶渊明生前和身后90年间,其作品默默无闻,几乎亡佚。之后,仅《诗品》列为中品。陶渊明逝世百年后,《陶渊明集》[1]萧统收录陶渊明诗文并编纂成《陶渊明集$##...[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