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康氏的行书中,却透露着浓厚的篆书气息,康氏的书论名著《广艺舟双楫》也有不少关于篆书的精辟论述。显然,康氏对篆书不仅十分重视,而且有独到心得。研究康氏的篆学理论,对当今书坛是会有很多有益的启示的。关于钟鼎古文...
明确汉字之性质和揭示“六书”之真谛,可以说是两个相辅相成的问题。其次,对于“六书”,班固引刘歆称为“造字之本”。这就是说,许慎所谓“六书”并不是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完备的分类。因此,有必要对“六书”重新加以剖析,以再现其本原意义。合体象形就是烘托显物,...
吾国草书之兴,以草篆草隶为权兴。秦汉以来,其用日增,其法日进,其称日繁,约而言之,可成三系:一曰“章草”,解散隶体粗书之者也。张书遗迹渺然,但可于两汉遗简,想像神采;皇象《急就章》,索靖《月仪》、《出师颂》,可谓章草范本。然全体繁杂之字,简单化者不过十之三...
由是论之,古无真大字明矣。智永有八面,已少钟法。柳公权师欧,不及远甚,而为丑怪恶札之祖。开元以来,缘明皇字体肥俗,始有徐浩,以合时君所好,经生字亦自此肥。唐人以徐浩比僧虔,甚失当。僧虔、萧子云传钟法,与子敬无异,大小各有分,不一伦。如颜真卿,每使家僮刻字,故会主人意,修改...
10月27日,该校国学馆成功举办“国学大讲堂之《秦腔》读书讨论会”。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韩鲁华教授都一一做出回答,其间妙语连珠,赢得了阵阵掌声。读书交流会是中文系国学馆对“国学大讲堂”传统讲座形式的创造性改造,一方面增加了师生互动的环节,一方面能够让更多的教师...
书法学王羲之,得其神髓,凝重险劲,人称欧体,为唐初四大家之一,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他的儿子欧阳通亦擅书,传世有《道因法师碑》、《泉男生墓志》,书得父传,用笔稍纵而恣肆,世称大小欧阳。他的书法虽专工王羲之,而对古代名碑无不留意。
草书之体,如人坐卧行立、揖逊忿争、乘舟跃马、歌舞擗踊,一切变态,非苟然者。又一字之体,率有多变,有起有应,如此起者,当如此应,各有义理。艺之至,未始不与精神通,其说见于昌黎《送高闲序》。
厥后钟善真书,张称草圣。近世萧、永、欧、虞颇传笔势,褚、薛已降,自《郐》不讥矣。然人谓虞得其筋,褚得其肉,欧得其骨,当矣。欧、虞为鹰隼,褚、薛为翚翟焉。小促令大,大蹙令小,疏肥令密,密瘦令疏,斯其大经矣。笔不欲捷,亦不欲徐,亦不欲平,亦不欲侧。侧竖令平,平峻使侧,捷则须安...
此上四种主张均有不同,实际操作中应根据要求不同而论。行、草书在笔法结字上有很大的自由度,结字可鼓侧跌宕,数个字可缠绵一起或笔断意连,用笔的张弛伸缩,提按顿挫随机而变,直线、弧线的任意组合,单个字中的连笔。当然,也需有笔断意连的气韵,但笔法外在表现上已不存在萦带缠绕...
此书以天马行空凌云不驾之势,令人心旷神怡。书法讲求运笔、结体、布局,只是作书的手段,求其精神则是目的。这是因为草书在放情挥洒,笔随意转,追姿求势,出神入化方面,能以最大限度地将形质跃然纸上。但决不意味着胡乱涂抹即可轻易得之。可见,书法之难,...
昔秦丞相斯所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故知达其源者少,暗于理者多。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
人或问笔法者,张公皆大笑,而对之便草书,或三纸,或五纸,皆乘兴而散,竟不复有得其言者。
或空至酒家,先书其壁,观者云集,酒因大售。得次仲法,名在鹄后。京兆杜度为魏齐相,始有草名。诞字仲将,京兆人,善楷书,汉魏宫馆宝器,皆是诞亲手写。榜去地二十五丈,诞甚危惧。诞子少季,亦有能称。吴人皇象,能草,世称“沉著痛快”。弟定,子公府,能名同式。王献之,晋中...
右军以管为将军,明书道之机枢在管,而管之不可乱动也。今小仲之法,引食指加大指之上,置管于食指中节之端,以主节斜钩之;大指以指尖对中指中节拒之,则管当食指节湾,安如置床;大指之骨外突,抑管以向右,食指之骨横逼,挺管以向左,则管定;然后中指以尖钩其阳,名指以爪肉之际距其阴,小指以上节之骨贴...
这是书法创作在用笔用墨上追求的“中和”之美。章法结构是书法创作要考虑的主要内容,“中和”的理念对此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流州帖》是颜真卿在获悉两处平叛取得胜利后写的,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