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
所以我们有必要对阳明知行合一论与易学思想之间的关系先作一番阐释。王阳明“大悟格物致知之旨”,表明他已获得了对“格物致知”的不同见解。他认为朱熹的格物说有两个错误:其一,求理于外物;其二,知和行分割为二。而他本人所悟,正是对这两个失误的反省和补救。“致良知”说成为王阳明思想...
古称的“易不易”和今称的“对不对立”一样,都是对内容做出的具体判断。这些,大约就是中国“周朝大义”中对人类才能教育的逻辑体制。社会的上下关系是上义下利,上道德下仁义,上官下民。后儒要灭前儒立新说,就应对儒学整体进行评说后才能进行!想实事求是、恢复历史本来面...
作为源头活水,《周易》的阴阳和谐观念充分彰显了这一思维特色。《易经》体系由64卦384爻构成。在阴与阳的内在关系中,协调、统一、和谐是其基础和底蕴。阴与阳的协调是易卦成为统一体的基础。据统计,二、五爻吉辞最多,合计占47.06%,差不多是总数的一半。因此《泰...
不少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都从《周易》中汲取思想营养,锻炼自己的辩证思维能力。阴阳相济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周易》就是六经中的核心。这告诉我们,即使是吉,也非常容易变成凶;即使是贫困得一无所有,也非常容易变成富足充裕。
“梦”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关于梦的研究古今中外大有人在,现在我们从周易预测的角度研究一下“梦”这种现象。还有一条非常准确的是“癸”多者,容易做梦,“癸”与“鬼”同音,其实“癸”在《四库全书》中的解释,也有这方面的意思。这样的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发生过,可...
《周易》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它的品格和精神日渐深藏于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中。自然中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经典,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的结晶,简称《易》,又称《易经》,包括经和传两部分。这个举动看似简单...
李先生承认刘歆、一行是古代有贡献的天文学家,并且都用《周易》的象数解释历法的基本数据。其实,古代天文学家的不少批评仍然是根据《周易》而做出的。何承天认为,制定历法应当以儒家经典《尚书》中的《虞书》以及《周易》为依据,应当“顺天以求合...
易学专家李镜池则释明夷为鸟,为“鸣鴺”(《周易探源》第270页),高亨据之改释“明夷”为“鸣雉”(同上)。后学以为解释《周易》,首先要忠实《周易》原卦。则在此条爻辞中,“明夷”仍当指鸟,言其被射伤了左股。似乎又是指人而言的(参见...
事实上,《周易》的生命力恰恰源于象数。以孟喜、京房为代表的两汉易学家认为,《易》之为书是以象为主的,辞由象生,无象外之辞。但是,由于两汉象数易学片面追求象和辞的一一对应,最后流入繁琐而深为后世所诟病,直接导致了魏晋时王弼的扫象之举。直至今天...
易与天地对齐,因此可以成为天地之道。古人认为《周易》包含了所有的“道”。一阴一阳被称为道,是《周易》的哲学核心。《周易》中有句话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个简单的道理贯穿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的生活...
《周易》已包含着丰富的审美意识,并揭示出不少审美规律。所谓“大和”,就是阴阳对立面力量均衡无偏胜,矛盾双方处于和谐统一的状态。“和”字之用是有其确切内涵的。据统计,《彖传》言“中”者共有45处,涉及到37卦。所谓“时中”就是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随时进行调整而执“中”,...
据《史记.梁孝王世家》说,殷道亲亲,周道尊尊。自君位继承制度而言,殷道亲亲者立弟,周道尊尊者立子。周道太子死立嫡孙,殷道太子死立其弟。《周易》古经首乾次坤,显然以父统为重。《坤乾》,顾名思义,无疑以母统为重。坤卦与乾卦并列,共同居首,坤则处...
李先生承认刘歆、一行是古代有贡献的天文学家,并且都用《周易》的象数解释历法的基本数据。其实,古代天文学家的不少批评仍然是根据《周易》而做出的。何承天认为,制定历法应当以儒家经典《尚书》中的《虞书》以及《周易》为依据,应当“顺天以求合...
鲁迅笔名“元艮”的创造与《周易》有一定的实质性的联系。艮又是注视,艮上艮下,即加强注意。鲁迅完全是从整体的角度考察读古书对社会及青年的危害,不拘泥于细枝末节。“艮”的“止”的意义体现在《彖》的内容上,如上所引。“元艮”这一笔名含蓄地表明,施蛰存式的言论大可以停止了...
在《周易》中,超越于某一事物之外,或发展为事物的反面,亦属于典型的结果。尽管古史辨易学指出、纠正了经学解易的泛道德化倾向,但这些内容仍然是一个事实。他们通过不断地增进品德修养,使生命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